2012年後,免疫細胞治療癌症之所以能異軍突起,並非來自單純的「自體免疫細胞擴增治療」,而是2011年左右新發展出來,改造病人T淋巴球基因的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」療法,簡稱「CAR-T」。已證明CAR-T在B淋巴球所衍生出來的癌症,包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,有驚人的治療效果,可以一次而癒。最近更已研發到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,也有成效。目前最大的期望,是未來發展出更多的治療適應症,特別是對於實體癌的治療。
在幹細胞的再生醫學研究方面,目前真正有產品,且可以使用在臨床治療上的,是間質幹細胞(MSC),至於潛力無窮的iPS 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仍然在臨床試驗階段。
現在可於異體使用的MSC產品有兩種,一種於澳洲上市,另一種於歐盟上市,都是用來治療免疫疾病為主,並非真正的再生醫學。真正的組織再生之再生醫學細胞治療,可能要等待日本的iPS細胞臨床試驗結果,目前日本已核准的臨床試驗,包括視網膜再生、眼角膜再生、心肌再生及巴金森氏症等。
(更多資訊:細胞治療是什麼?作者:陳耀昌醫師)在免疫細胞抗癌方面,單純的免疫細胞擴增回輸療法,對於癌症的治療效果仍有限,只有20% ~ 30% 病人有反應,而且延長的生命期有限。
在少數癌症中,利用化學治療加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合併療法,已被接受為癌症治療的第一線處方。目前期待的是,上述療法若再加上「免疫細胞擴增回輸」做為第一線治療方式,是否能提高治療有效的比率?另一個期待則是開發新型免疫細胞 (例如gamma-delta T細胞及腫瘤浸潤性淋巴球 (TIL) ),以發揮更大的抗癌效果。
在幹細胞治療方面,以自體MSC加上組織工程,在一些關節炎等可見成效,目前台灣也有醫學中心及廠商執行此類細胞治療技術,或是進行臨床試驗。然而在異體間質幹細胞的臨床試驗成果,遠不如動物實驗,尚待改善其製程,或更多突破以提升治療效果。
至於iPS幹細胞看似潛力無窮,臨床試驗也正在日本蓬勃展開。但也有其限制,包括:尚未有大型臨床試驗結果、價格太貴、異體iPS之使用,其排斥程度尚不明確、尚未能完全排除細胞突變及癌化之疑慮。
目前台灣開放的治療都是自體細胞,必須先取得患者自己的細胞,經過處理後再行回輸或回植。取得細胞的方式,依治療項目不同,有抽血、透析、切片等方式。回輸或回植的方式有靜脈注射、患部局部注射、手術植入等。這些醫療處置或多或少都有些風險,治療前必須詳細了解。
細胞培養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,培養出來的細胞也有保存期限,有些病患可能在細胞培養過程中病情發生變化,無法在預定期間或保存期間接受治療,也會產生費用處理問題。這些事項同樣會清楚寫在治療同意書及技術說明書中,決定治療前應詳細閱讀。